20180628 发表于 2018-7-6 08:13:23

古钱名词解释

【古钱名词解释】【续编】

名词解释
1
【钱】
  原与“镈”同为古代农具,跟“划”相通,呈铲状。春秋战国间物物相易时,金属农具“钱”即被当作重要财产作为交换流通物,继而便出现具有货币功能的原始大铲钱,后又称“布”(即“镈”之通假,古时钱镈混称犹今之锹铲混用。)战国末至秦,各式货币虽统一为“内方外圆”状态,但“钱”的名称却一直被保留下来,至今仍为通用货币之统称。
2
【泉】
  古音与“钱”通。因货币如泉水一样流通不息,遂有人又将“钱”称“泉”。王莽篡夺刘汉天下后,因“钱”、“铢”等字之“金”旁与“劉(刘)”字结构“卯金刀”之“金”犯其忌讳,故正式以“泉”代“钱”,更铸“货泉”、“布泉”以及“小泉直一”至“大泉五十”等六泉。此后三国孙吴之“大泉五百”、“大泉当千”,唐及五代之“乾封泉宝”、“永通泉货”等,“泉”作“钱”即被广泛使用并留传下来。后世文人更因“泉”较“钱”字风雅淡泊,故尤喜称“钱”为“泉”。
3
【面】
  钱的正面之简称。即铸有称量、年号或国号文字以标志钱名的一面。如“半两”、“开元通宝”、“顺治通宝”等钱面。
4
【背】
  钱光背”或“素背”,如秦汉的的背面之简称,又叫“幕”。钱背变化较多;光平无文的叫““半两”,“五铢”即多光背。唐末以下的钱背大多有星月纹或记地、记年、记值等文字。如开元通宝背“ 者称月纹,背“荆”字者示荆州铸造,南宋嘉定通宝背文“同二”系记同安监嘉定二年造,明代天启通宝大钱背文“十·一两”表示值当十、重二两;清雍正通宝背满文“??”则表明宝苏局铸制。元代“至元通宝”大钱背文更有蒙古、西夏、察合台三种文字组成,就尤为奇异了。
5
【肉】
  又称钱身地张。指钱体除去边廓和文字所剩下的空余部分。此部分厚实的叫“厚肉”,轻薄者谓“薄肉”。
6
【外廓】
  钱外缘的隆起部分,亦称“边廓”、“外轮”,可简称为“边”、“廓”、“缘”等。边缘有两圈隆起者则谓“重轮”如“重轮乾元重宝”。
7
【阔缘】
  钱的外廓较一般钱宽阔者称“阔缘”。如北宋“祥符元宝”、 “元祐通宝”即有阔缘钱。而咸平元宝阔缘钱却是后人伪铸的赝品。
8
【窄缘】
  钱的外廓较一般钱狭窄者谓“窄缘”。如北宋之“大观通宝”即多为窄缘钱。
9
【穿】
  即钱中之孔眼。因作绳线穿系之用遂称“穿”。古时又称“好”,习惯简称“孔”、“眼”。先秦各类环钱多为圆穿,秦“半两”后即全部统一为方穿。历代厌胜钱中尚可见圆穿者。“穿”之上下左右部位则分别称为“穿上”、“穿下”、“穿左”、“穿右”等。
10
【孔方兄】
  秦后各钱均为方孔,古时有人遂戏称铜钱为“孔方兄”。典出西晋鲁褒所著之《钱神论》,其中有“亲爱如兄,字曰孔方”句。
11
【广穿】
  古钱穿孔比一般钱大的叫“广穿”。除形制决定者如“五铢”多为广穿,一般钱中出现“广穿”则可能为母钱或异品,较为珍稀。
12
【花穿】
  古钱浇铸中穿孔错位不成正方形者称“花穿”。其中呈六角形的叫“龟甲穿”,呈八角形者谓之“菱花穿”。日本“箱馆通宝”呈菱花穿者非因错范而因工艺设置所致。
13
【内廓】
  穿孔四周隆起的线条称“内廓”,亦叫“穿廓”、“好廓”。内廓出现双棱者旧称“重好”,即“重穿”意。
14
【四决纹】
  旧谱书作“四决文”,“文”、“纹”通假。指内廓四角沿对角线方向向外辐射出斜纹,使穿廓呈“ ”状有决裂之势,谓之“四决”,射出之斜纹便称“决纹”。
15
【四出纹】
旧书“四出文”。四决纹由内廓一直延伸至外廓成“ ”状者叫“四出”,其斜线便是“四出纹”。古币中出现“四出”,“四决”纹者以五铢钱为多。
16
【星号】
  旧称“星文(纹)”。钱背或钱面出现圆形突起如星状者(·)曰“星号”。其位置无定,可列穿孔上下左右各方,以“穿上星”为多。常见为一粒,亦有少数“双星”者,若上下对称可称“双柱”,如“双柱五铢”。汉五铢钱面穿孔上下时见半粒星号,谓之“穿上半星”,“穿下半星”。特大“星号”亦可称“日纹”,如上海小刀会铸“太平通宝”之背可见“上日下月”以象征大“明”。
17
【月纹】
  旧书“月文”,俗称“指甲纹”。指钱背铸有月芽形纹路者。按月芽弯势方向又分数种:月纹上弯成“ ”状者谓“仰月”,下弯成“ ”状者谓“俯月”,在穿旁侧立如“)”者称“斜月”,一般一钱二月,亦有“双月”,唐开元通宝穿孔上下左右更有“四月”者,变化不一。
18
【云纹】
  钱背可见云形纹路者曰“云纹”,旧书“云文”。云纹较为优美如“ "Times New Roman"'>”状称“祥云”,形态似飞鸟如“”曰“瑞雀’。云纹在唐乾元重宝钱背上多见。
19
【水波纹】
  钱背出现水波状纹路者曰“水波纹”。如日本宽永通宝、文久永宝钱背,即多见各式典型水波纹。
20
【钱文】
  亦称“面文”,泛指钱面所铸文字。如“半两”、“五铢”、“开元通宝”、 “太平通宝”、“咸丰元宝”等,均为“钱文”或“面文”。
21
【背文】
  钱背的文字,包括符号、图纹及标记等统称“背文”。如记地“浙”、记值“当十”、记年“六”、吉语“天下太平”等,单见图纹、符号亦可用“背纹”称之。
22
【重文】
  因浇铸时钱范错位或移动,致使钱文出现错移、交叉,使二字现出四字、四字变成六字、八字等均叫“重文”,亦称“复文”、“重筑”。如“五铼”平行迭现双“五”双“铢”,或交叉出现两个“五铢”等,均谓“重文”。
23
【传形】
指钱文左右二字传动易位。如“半两”铸成“大泉五十”铸为‘大泉十五”等,亦叫“反文”。另有位置未变但钱文反书者,亦称“传形”或“反字”。
24
【直读】
  面文四字按“上、下、右、左”顺序释读叫“直读”。如“乾隆通宝”直读,即为先上下、后右左;倘非“直读”即可能误读成“乾通隆宝”。一般“通宝”钱多为直读。旧谱称“对读”欠准,因上下可“对读”、左右亦可“对读”,不如“直读”之直观明快。
25
【旋读】
面文四字按“上、右、下、左”序读犹时针之旋转曰“旋读”。如宋“祥符元宝”必旋读,如直读便成“祥元符宝”而使人诧异。一般“元宝”钱多旋读,可能取“元”与“圆”相通意。
26
【顺读】
  亦称“横读”。指“半两”、“五铢”等二字横书钱自右向左读。按传统书法历来以自右向左为顺势,故谓“顺读”。
27
【环读】
  先秦环钱如“共屯赤金”、“重一两十二珠’等,其面文依穿孔圆势作环形书写,首尾相撞,故其文必按环形布局一一读出,是谓“环读”。辽代冥钱“清宁二年”亦作“环读”。
28
【大篆】
  春秋战国间主要为秦国使用的一种文体,包含甲骨文、金文、籀(音宙)文以及六国行用的类似文字。大篆结构繁杂,笔画重叠,变化无定,故较难辨识。秦以前所有刀、布、环钱及蚁鼻钱之面文,多属大篆字体。如六字刀、三孔布之文字。
29
【小篆】
  秦统一中国后据丞相李斯(书法家)意见整顿文字,对大篆书体进行简化,并使文字形体统一,笔画匀整,是谓“小篆”,亦称“秦篆”。秦汉、六朝以至于隋,“半两”及“五铼钱系”的各种钱文多系小篆书体。
30
【悬针篆】
  小篆的一种变体。特征为竖笔下端出现锋芒,仿佛悬挂着的针尖,故名“悬针篆”。如新莽的货泉、布泉以及货布等钱文,均属悬针篆。
31
【玉筯篆】
  小篆的一种。凡笔画纤柔匀称、结构工整、字形特别优美典雅者,即可称“玉筋篆”。如六朝北周布泉、五行大布以及金代泰和重宝之文体,即为玉筋篆。
32
【九叠篆】
  篆书之一种。多见于印章刻写。笔画折叠堆砌,均匀对称;折叠多少依笔画繁简而定,称“九叠”乃指其多。九叠篆盛行于宋、元,故北宋“皇宋通宝”可见九叠篆钱文,宋元宝钞上亦常见之。
33
【隶书】
  由小篆进一步简化而变得更便书写的字体,其笔势由圆转变方折、改象形为笔画。初为官府衙门文书——隶进行记录的文字,遂称之“隶书”。虽出现于汉魏,但广泛用于钱文却从唐“开亓通宝”始。此后五代十国而至北宋,钱文多半为隶书。
34
【八分书】
  隶书之别称。魏晋时已出现楷书,为有别于篆体,人们沿袭先例仍称之为“隶书”,为与汉代有波折的隶书相区别,遂将汉隶称“八分书”。“八分”者,言其“字方八分”,又似“八字分散”,其笔势如八字“左右分布相背然也”。故旧谱释开元、乾元等钱文“字八分”,即为隶书意。
35
【真书】
  又称“楷书”。指简省隶书波折、笔画平直、字形方正的现行书体。自南宋宁宗庆元间铸“庆元通宝”纯用真书后,元、明、清各代钱文均以真书为主。如元“至大通宝”、明“洪武通宝”、清“顺洽通宝”等,均为真书面文。偶尔出现的其它文体仅为特例,如蒙文“大元通宝”、老满文“天命汗钱”及篆书“永历通宝”、“昭武通宝”等。
36
【瘦金体】
  宋徽宗赵佶独创的一种书体,自称“瘦金书”。以楷书为本,笔画俊逸挺拔,挥洒自如,不拘一格,刚健有力,故有“铁划银钩”之称,或谓“铁线书”。徽宗亲书之“大观通宝”、“崇宁通宝”均为瘦金体钱文之杰出代表。金“大定通宝”等亦仿瘦金体风格。
37
【三体书】
  同一钱文以三种书体题写后浇铸的三种钱,形制特征与对钱类似。如宋太宗手书之“淳化元宝”、“至道元宝”,均有真、行、草三种书体面文,俗称“三体书”钱。
38
【御书钱 】
  钱文由皇帝亲笔题写的钱称“御书钱”。如宋太宗赵光义所书“淳化元宝”,宋徽宗瘦金体“大观通宝”等,均为“御书钱”。所书文字又俗称“御笔”。
39
【左挑】
  一般指隶书钱文中“元”字第二笔的起势,若起笔向上挑起成“└“状的为“左挑”。如起笔不挑而收笔挑起如“┘”状者为“右挑”。如“开元通宝”之“元”即有左挑、右挑之别,亦有“双挑”或不挑的,均属稀品。
40
【缩水】
  钱文中有三点水旁(氵)的字,其三点靠得很近,仿佛收缩起来似的,俗称“缩水”。如“淳化元宝”中即有“淳”字三点水缩得很 紧的钱,通称“缩水淳化”。
41
【点建】
钱文中建字旁“廴”上出现一点、形态近似走之如“辶”字,即称“点建”。南宋“建炎通宝”中即有“点建”钱。多系制作中偶尔错写或漏铜所至,故甚希罕。
42
【隐起文】
  钱文因浇铸不匀致笔画高低不平,低处“隐”没,高处突“起”,遂称“隐起文”。如“嗣统通宝”中即有典型隐起文者。
43
【聚头】
  钱文四字底部均朝向穿孔,此现象俗称“聚头”。以厌胜钱文多见。如八卦钱等。
44
【并脚】
  钱文四字头部均朝向穿孔,此现象俗称“并脚”。如越南“明命通宝”之“美号钱”中即有“亲若长幼”等背文均为并脚。
45
【倒书】
  钱文中有一二字倒写,或面文正书、背文倒写者,均称“倒书”。此例在背文或合背钱中较多见。如“天朝通宝”背文倒“永”、“光绪通宝”合背钱倒书等。
46
【接廓】
  钱文笔画与穿廓相连以致重合者,曰“接廓”。如“北魏之“永安五株”“永”字下部一撇一捺、“安”字头上宝盖均与穿廓相连重合而为一,北齐“常平五铢”“平”字上横即与穿廓重合,此类现象均属“接廓”或“借廓”。
47
【离廓】
  钱文不与穿廓相连。而且离得较远者,曰“离廓”。如元代“元统元宝”小钱即为典型之“离廓”。
48
【寄廓】
  或曰“挤廓”,指面文与穿廓挤靠得很紧者。如刘蜀“直百五铢”,元蒙文“大德通宝”,汉文“天历元宝”等均属寄廓钱。
49
【年号钱】
  面文铸帝王年号的钱。东晋十六国成汉李寿汉兴年间所铸“汉兴”钱为我国最早之年号钱。其后如唐“乾封泉宝”、宋“宣和通宝”、明“永乐通宝”直至清末“宣统通宝”等,均系“年号钱”。
50
【国号钱】
  面文铸有国号的钱。自战国时期“东周”布、“齐法化”刀直至五代十国的“大齐通宝”、“唐国通宝”,以及此后南宋的“大宋元宝”、蒙文“大元通宝’,南明的“大明通宝”等,均为“国号钱”。
51
【国号年号钱】
  集国号、年号于一体的钱。如东晋十六国夏赫连勃勃真兴年间所铸“大夏真兴”钱。其后辽天祚帝天庆年间铸“大辽天庆”,及至清咸丰年间宝福局所铸“大清咸丰通宝”,均为国号年号并铸钱。
52
【记重钱】
  面文标明钱体自身重量的钱。如战国后期的“重一两十二珠”,秦“半两”、“两甾”,汉及六朝的“五铢”、“三铢”等,均属“记重钱”。然此类钱铸行未久即多为省铜而减重,更有始铸即不足称量者,私铸钱尤甚,故钱文所记重往往与实称重量不符。
53
【记值钱】
  钱文标明自身当值的钱。如新莽“小泉直(值)一”、“大布黄(当)千”,三国刘蜀的“直(值)百”、“直百五铢”等,均为记值钱。
54
【记年钱】
  钱背铭文标明铸行年代的钱。如南宋“淳熙元宝”背文自“元”至“十六”,表明各钱系从淳熙元年至十六年间所铸。南宋各钱以背文记年者多见。
55
【记地钱】
  背文铭记铸地简称之钱。自唐“会昌开元”背铸“京”,“洛”、“荆”、“越”等22地始,至宋“宣和通宝”背“陕”钱、明“洪武通宝”背“浙”、“豫”、“北平”等,莫不为记地钱。
56
【记监钱】
  钱背铭记铸钱监察司署简称的钱。如南宋“乾道元宝”铁钱背“同”字即记舒州同安监,淳熙元宝背“春”字为记蕲州蕲春监,“绍熙通宝”背“汉”字系记湖北汉阳监等。亦有记监兼记年的,如“庆元通宝”背“春三”,即为蕲春监、庆元三年铸。
57
【合背钱】
  面背铸有同样钱文的钱。如“崇宁通宝”钱背亦铸“崇宁通宝”四字,看来仿佛两枚崇宁钱的背贴合在一起,故称“合背钱”。有时背文会出现倒书、横书现象,均系浇铸时合范有误所致。另有两面钱文年号不同者,如面“泰昌通宝”、背“天启通宝”,称“异号合背钱”。
58
【合面钱】
  钱的两面都是背文,仿佛两枚钱的正面贴合在一起,故称“合面钱”,亦系制作有误所致。如“乾隆通宝”中有面、背均铸满文“宝泉”者即为合面钱。近代出土的大批早期新莽“货泉”中,即有两面光板之无文合面钱。
59
【合号钱】
  面文无“通宝’二字而出现两个交叉的年号,如“泰昌天启”四字,此等集两个年号于一钱者,谓之“合号钱”。
60
【剪边钱】
  亦称“剪轮钱”。为盗铜而剪去边廓的小钱。传世以东汉“五铢”为多见,故称“剪边五铢”。
61
【磨廓钱】
  亦称“磨边钱”。指边廓经磨锉取铜的窄边或无廓钱。以西汉“五铢”为多,又称“磨边五铢”。
62
【綖环钱】
  以专用圆凿錾去钱心后留下的圆环,叫“綖(音延)环钱”。以东汉五铢为多。新莽“货泉”及六朝“五铢”中亦有綖环钱。綖环錾下后主要用于回炉重新铸钱而不作市场流通用,故存世颇少。汉至六朝官私炉均营此道。
63
【对文钱】
  被錾去綖环后留下的钱心叫“对文钱”。因其仅剩一半之钱文可与外环对接,故称“对文”。传世可见“对文五铢”、“对文货泉”。对文钱多混杂于恶劣小钱中在市场流通,今不难见。
64
【对钱】
  又称“对子钱”,日本泉谱谓“符合泉”。对钱中一枚多为篆书钱文,可与另一枚异体文(真、草、行、隶均可)配为对子;除面文书体不同,余大小厚薄,内穿外廓以至铜质浆色、制作风格均基本一致,故谓“对钱”。最早自南唐“开元通宝”始,为一篆一隶;至北宋形成“对钱”制作高潮,如天圣、明道、元丰、熙宁、政和、宣和等,计有小平、折二等数十百种配匹之对钱。日本《符合泉志》更列出千种以上,蔚为大观。
65
【平钱】
  俗称“小平钱”、“小平”。即为一枚当一文使用的基础小钱。一般径2.4~2.6厘米,重2.8~3.6克。系历代古钱中铸量最大、传世最多的品种。常见的如开元、熙宁、大定、康熙等通宝钱均为平钱。
66
【折二钱】
  一枚当二文即两个平钱使用的钱。形体稍大于平钱。一般径2.7~2.9厘米,重~8克。折二钱总量少于小平,以北宋所出为最多,常见有元丰、政和等折二钱。
67
【折三钱】
  一枚当三文、折合三个平钱使用的钱。一般径2.9~3.2厘米,重8~12克。品种及数量均少,如北宋庆元、南宋嘉泰及明大中钱中,均有折三钱。
68
【折五钱】
  指一枚值五文、折合五个平钱使用的钱。一般径3.2~3.6厘米,轻重不一。如南宋嘉定、元代至正以及明代洪武钱中,均有折五钱。亦有称“当五钱”者。
69
【大钱】
  泛指“当十”以上、包括“当五十”、“当百”、“当五百”、“当千”在内形体较大的高额钱。此类钱之大小轻重无一定规律,且时有大小错出、轻重倒置现象,多系经济困顿、通货膨胀的产物。自唐代当十开元到清朝当千咸丰,历代大钱层出不穷,名类繁多。至于新莽的“大布黄(当)千”、“一刀平五千”。三国孙吴的“大泉当千”以及五代刘守光的“应天元宝”背“万”即当万钱,更是徒有虚名、变相榨取民间财富的虚值大钱。
70
【榆荚钱】
  又称“荚钱”,指钱体轻薄如榆树之荚(榆钱)的小钱。如西汉初年所铸薄小“半两”,民间即呼为“榆荚钱”。

诚心诚意卖闲置 发表于 2018-7-12 14:17:07

学习了

20180628 发表于 2018-7-12 17:43:03

诚心诚意卖闲置 发表于 2018-7-12 14:17
学习了

大家相互学习

诚心诚意卖闲置 发表于 2018-7-13 17:50:15

20180628 发表于 2018-7-12 17:43
大家相互学习

是的。

闲置二手 发表于 2018-8-16 08:21:41

继续听课

315kkk 发表于 2019-2-2 11:16:19

这个真的第一次看到、

山东人 发表于 2019-2-2 11:50:36

收藏必须懂的知识。

广东老王 发表于 2019-2-5 00:47:31

学习了。

山东人 发表于 2019-2-6 00:23:43

20180628您好。

20180628 发表于 2019-2-9 13:37:43

山东人 发表于 2019-2-6 00:23
20180628您好。

新年好,新疆的山东人、
页: [1] 2 3 4 5 6
查看完整版本: 古钱名词解释